10月19日,在南开大学建校106周年之际,由南开大学和韩国崔钟贤学园主办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未来城市:机遇与挑战”的“天津论坛2025”在天津开幕。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17个国家(地区)的300余名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知名学者和精英齐聚天津,从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视角,共同探索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有效路径。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旭,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韩国崔钟贤学园院长金裕石,联合国驻地协调员常启德中国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奇主持开幕式。
近年来,南开大学弘扬“公正精干、快速发展”的校训精神和“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综合优势,系统策划和推进有组织的政治咨询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和代表性的学术咨询成果。
开幕式上,《中国民营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指数年度报告(2024)》、《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2024)》、《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4》、《中国地方政府能力报告2024》、《城市数字绿色双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区域《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入境旅游发展与合作报告》、《发现天津50家高成长企业(2025)©报告》、《黔墨交响曲——乡村振兴实践案例精选》、《智慧城市包容性发展评估指标框架》、《中国月度电网碳排放因子测算模型及数据库》等10个系列 具有南开特色的智库研究成果集中发布,多维度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关键问题。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政法学部主任、一级教授李培林做了《城市更新、包容与特大城市治理》的演讲。德国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斯纳分享了他对“城市数字化与城市数字化融合”的思考。可持续发展能力——潜力、风险和悬而未决的问题”。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南开大学名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介绍了“阿秒脉冲的产生、应用和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院士、国际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 可持续发展数据,详见“数字技术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会员、韩国弘益大学建筑系教授柳贤俊描述了“会呼吸的未来城市”的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主持专题报告。
围绕“智能科技与未来城市发展”主题,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2021年蓝色星球奖获得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副主席、中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宫克,以及著名科幻作家、科幻小说奖获得者郝景芳。 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世界经济论坛(2018)“全球青年领袖”,展开高端对话,探讨城市智能化转型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南开大学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主持人颜晓宁主持高端对话环节。
本次论坛设有14个分论坛,结合前沿科技与人文思维,涵盖科技突破、社会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
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深化亚太创新与可持续增长合作”、“数字智能时代的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碳足迹与智慧气候中和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治理”、“智慧城市中的社会公平:建设包容共享的城市”等议题展开讨论。 数字智能时代的未来》、《国际秩序变革与东北亚高品质发展》、《亚洲出入境旅游与世界旅游城市发展——与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青少年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数智赋能她未来:女性发展与城市创新》东亚数字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幸福创造:未来产业创新与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协作、创新与可持续”等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将进行深入探讨。
据了解,天津论坛始于2015年,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十年来,天津论坛始终围绕“城市发展治理”这一话题。扎根天津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依托南开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和崔忠贤的深度合作,以及国际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合作开展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天津论坛正式进入2.0新时代。南开大学市政府将以坦克坦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合作渠道。将在服务中国的基础上,聚焦全球治理的共同挑战,推动创造世界重大问题的务实解决方案,为推动地区和全球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优秀“天津智慧”和平台力量。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严东杰)
WS68F4A277A310C4DEEA5ED101
https://tj.chinadaily.com.cn/a/202510/19/ws68f4a277a310c4deea5ed101.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对中国日报发表评论:
[email protected]